古建筑项目规划设计五大误区

您所在的位置: 首 页   专家团队   蔡仲霖

姓        名: 蔡仲霖
毕业院校: 重庆交通大学
职        称: 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高级工程师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从生态角度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点。

 

专业领域

 

道路工程设计 桥梁工程设计

 

代表项目

  1. 遂宁广德寺风景区卧龙山园区风貌设计
  2. 通威—科技园规划设计
  3. 金雁湖公园总体规划
  4. 太白公园总体规划
  5. 欧尚锦江购物中心 
  6. 金牛宾馆建筑设计
  7. 都江堰鸿图大厦
  8. 阆中“阆苑•城南天下”规划、设计

 

专业思想

 

 

浅谈绿道规划发展
 

        交通管理部门把安全、通畅的道路称为“绿道”。而在景观设计中,绿道则有更深更广的内涵,这个概念起源于70年代。英译“绿道”——greenway,分为两部分:“green”表示自然存在——诸如森林河岸,野生动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
在我国,“绿道”具有景观设计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的概念。景观设计学中绿道指一种“绿色”景观线路。一般地,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徜徉其间,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斑块走廊,承担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流动作用,促进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效循环,同时加强各密近斑块之间的联系。
        中国古代绿道规划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当时在城市布局与筑城思想方面,已能采取顺应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山体、自然河道建造城墙与城壕,并且颁布了沿城壕外围必须植树造林的第一部法律;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管子已提出沿河岸造林能加固土壤,防止洪水侵袭;从隋代(581- 618年)沿京杭大运河种植大量的柳树,到宋代沿杭州钱塘江河岸种植了10多排树木,这些都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所开展的大规模、有目的的绿道建设项目。而自秦代开始(公元前221年),至明代正德年间(1518年),在川西古蜀道上先后开展了8次大规模的行道树种植与维护,形成的随着古栈道、驿道延伸,林木茂盛的林荫古道——举世闻名的剑门蜀道“翠云廊”,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绿道。
        中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繁荣,绿道规划研究重点区域已从古老的中国转向西方。人们提出了“理想城市”建设模式,形成了轴线干道加规则广场的城市建设范式。如法国巴黎在此时期沿塞纳河建设的林荫大道,即是早期西方国家所建设绿道的典型实例。19世纪中期,奥姆斯特德(F. Olmsted)等在美国波士顿地区规划了一条呈带状分布的城市公园系统,即通过林荫大道将城市公园联系起来,就像一条祖母绿翡翠项链环绕在城市周围。这是西方国家所公认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比我国的翠云廊大约晚近2000年)。19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建设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在城市外围设置连续完整的绿带与放射状的绿楔,将城市与自然环境有机联系起来,以降低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早期绿道规划呈现围绕着沿河流、道路等线状分布的特征,功能上体现了其连通性与审美游憩价值,在生态价值方面仅限于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风景的机会。


         “绿道”(Greenway)一词1959年首次出现并被威廉.H.怀特(William H. Whyte)所用。但是,其正式提出还是在1987年的美国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中。该报告对21世纪的美国作了一个展望:“ 一个充满生机的绿道网络……使居民能自由地进入他们住宅附近的开敞空间,从而在景现上将整个美国的乡村和城市空间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一直延伸至城市和乡村”。此后,绿道概念开始被广为接受。绿道的规划和实施也开始大量出现。
        对于受人为干扰的景观而言,绿道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他们为人类的进入和游憩活动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它们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广义上讲,“ 绿道” 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 
        但是,“ 绿道” 内涵很广,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引用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   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
        绿道运动近10年在世界各地发展很快,在北美,Erickson对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城市开放空间的演变与实施新的绿道规划进行了论述。Taylor等对加拿大四个大都市区绿道案例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它们从传统的绿带发展为当前的综合性绿道的经验与教训。目前,北美地区已建或在建的绿道项目已基本形成体系,如果再叠加上众多规划待建的绿道项目,将会形成如同公路系统一样四通八达的绿道网络系统。
        (2004)利用对各地方机构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了近10年来绿道规划在英国的发展状况。Ribeiro和Barao对绿道概念在葡萄牙的应用作了具体的介绍,其中所应用到的规划方法仍然是Ribeiro于1998年在Fábos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中所提出的,即“景观分析——景观评价与GAP分析——规划策略——影响评价”。
        近10年绿道运动发展的另一趋势便是其概念和思想在北美和欧洲以外地区的广泛应用。Mugavin对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托伦斯河流绿道的规划背景、实施过程及建成后评价进行了论述。Frischenbruder等论述了绿道策略在巴西各个尺度的景观规划中的广泛应用。Tan对新加坡绿道系统的概念形成、规划与实施进行了回顾,讨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教训,其利用城市排水道和公路边缘发展绿道的思想可供其他人口密集城市借鉴。
        中国近年来城市的急速发展带来了不可胜数的问题,比如土地的破碎化、河岸的硬化、混乱的城市肌理以及日益严重的水问题。针对这些挑战,需要有一个多尺度、多功能的以及可持续的规划方法,而绿道的本质使得它成为了此类项目的合适的规划手段。在土地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绿道的资源集中性使得它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附着多种功能,从而解决多种问题,它对连通性的要求又减缓了土地的破碎化。因此绿道规划在中国的前景是广阔的,也是必要的。
        作为绿道规划的成功尝试,珠三角绿道网是在中国建立多尺度、多功能绿道系统的一次有益尝试下的成功案例。绿道的知识不是僵化固定的,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应该借由珠三角绿道网带来的机遇结合中国国情探索一条合适的绿道规划道路,同时也为国际绿道研究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