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项目规划设计五大误区

荣誉客户

+ 更多
  • 成都电影...
  • 中集集团
  • 信和集团
  • 新津产业...
  • 西南民族...
  • 武海置业
  • 卧龙山
  • 通威集团
  • 四川省林...
  • 四川省建...

    企业资质

    +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首 页   媒体报导   成就都江堰工程的“神器”...

    成就都江堰工程的“神器”(中)

    2020-11-13 10:17:11

     

    在历史上,竹笼曾经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神器”的代表之一。《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813年,唐代李吉甫著)有这样的记载:“楗尾堰,在(导江)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累而雍水。” 
     
    这里的“楗尾堰”实指都江堰渠首工程。所谓“楗”者,是古人用于插在门闩上使闩拨不开的木棍。引申到水利工程上,就把堵塞决水口所下的竹木草石称为楗。都江堰被称为“楗尾堰”,是因为筑堤的材料主要是“破竹为笼,以石实中”,以竹木等材料堆积于河道,筑成堵水导流泄洪的工程。以当时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来称呼和认识“楗尾堰”,是非常形象直观的。竹笼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上的作用可见一斑。 
     
    壹 
    从竹笼到楗尾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能千年不朽,除了治水先民创造一件件得心应手的劳动工具外,还有赖于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现、创造和使用了独到的建筑材料。有了这些材料,都江堰的“岁修”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古老的水利工程才能与时俱进、千年不朽,并在新时代焕发出青春和活力。这些建堰、护堰材料的使用,永远闪耀着都江堰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光辉。 
     
    要说最早在岷江治理中使用的建材,可能要数竹料和木材了。 
     
    1986年,在成都方池街修建四川省总工会大楼时,基坑开挖到开明时期的河道遗址,发现河边有成排内填卵石的圆柱形竹笼(都江堰人称之为“笼篼”)构筑成的堤岸,这种结构与后世都江堰的竹笼完全一样。可见,至迟在古蜀开明时期,就已经使用竹笼保护河堤、规正河道、堵塞决水口了。 
     
    在成都平原和周边山区,自古生长的原生竹子品类多、数量大,至今我们至少可以找到慈竹、斑竹、楠竹、箭竹、苦竹、牛尾竹、若竹、白甲竹等不同的种类。慈竹和白甲竹是当地产量最丰、取材方便、用途最广的竹类。智慧的都江堰先民就地取材,使这种蜀地最为平常的物产,在河道治理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发挥其特殊作用。 
     
    竹笼也被称为“楗”“笼石蛇”,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运用广泛,在治水《三字经》里有“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楗”句。 
     
    河工将竹材制成长短和粗细不同的竹笼,置于河道或堤岸指定位置,然后将河床里大小不一的卵石从孔中装入笼篼,大量零散的卵石在竹笼的束缚下形成有机的整体。竹笼可堆叠成不同形状和高度,并保持稳定,抗击洪水冲击。竹笼在都江堰被用作水工建材后,一直沿用到现代。 
     
    这种最简单而适用的建材曾经就是渠首工程和各支、斗、毛渠上使用最多的建材。《宋史·河渠志》有“离堆之南,实支流故道。以竹笼石为大堤,凡七垒,如象鼻状以捍之”。宋代陆游有《十二月十一日视筑题》诗曰: 
     
    江水来自蛮夷中,五月六月声摩空。 
     
    巨鱼穹龟牙须雄,欲取闤市为龙宫。 
     
    横堤百丈卧霁虹,始谁筑此东平公。 
     
    今年乐哉适岁丰,吏不相倚勇赴功。 
     
    西山大竹织万笼,船舸载石来亡穷。 
     
    横陈屹立相叠重,置力尤在水庙东。 
     
    我登高原相其冲,一盾可受百箭攻。 
     
    蜿蜿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 
     
    安得椽笔记始终,插江石崖坚可砻④。 
     
    在历史上,竹笼之名曾经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代表。《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813年,唐代李吉甫著)有这样的记载:“楗尾堰,在(导江)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累而雍水。” 
     
    这里的“楗尾堰”实指都江堰渠首工程。所谓“楗”者,是古人用于插在门闩上使闩拨不开的木棍。引申到水利工程上,就把堵塞决水口所下的竹木草石称为楗。都江堰被称为“楗尾堰”,是因为筑堤的材料主要是“破竹为笼,以石实中”,以竹木等材料堆积于河道,筑成堵水导流泄洪的工程。以当时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来称呼和认识“楗尾堰”,是非常形象直观的。竹笼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上的作用可见一斑。 
     
    在目前所见史籍中,宋代第一次使用“都江堰”,《宋史》记载:“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这里所称的“永康军”,为当时的行政机构,下辖青城、导江二县,大致范围相当于今天的都江堰市。 
     
    永康军每年要主持对都江堰的维修工程,其法是以竹笼装上卵石编织成长蛇之状以雍江遏水,灌溉几个郡县田地。由此可知,当时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中的两大主体工程鱼嘴和飞沙堰主要是由竹笼堆砌而成的。 
     
    贰 
    曾为黄河治理作出杰出贡献 
     
    竹笼,不仅在都江堰长期使用,其治水防灾的优良性能还在黄河治理中发扬光大。 
     
    “汉成帝时(公元前33年-前7年),匏子河(古黄河的一段,现已不存)决,王延世塞之,用此法也,《汉书》所谓‘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冯广宏《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先秦至清代》)。古时黄河大堤称为金堤,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河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4郡32县受灾,淹没田地15万顷,冲毁官署民房4万多所。朝廷命御史大夫尹忠受命堵此决口,因水深湍急,堵塞未成,御史竟因不堪受责而自杀。 
     
    朝廷“徙民避水居丘陵”9.7万多人。朝廷派河堤使者王延世前往主持堵口。王延世作为蜀地人士,对都江堰治水方法熟记于心并能融会贯通。上任后采用都江堰治水方法,组织民夫编长四丈、大九围的竹笼,采用竹笼装石“两船夹载而下”的方法,不负众望,终将决口堵合。王延世又命人在此处添土加高加厚。三十六天堰成,汉成帝因之改元,称这一年(建始五年)为河平元年(公元前30年),并册封王延世为关内侯,拜光禄大夫,赐黄金百斤。新堤筑成,颇惬人意,百姓欢呼雀跃,当地官吏和士绅也异常兴奋,高兴地把这一段新修大堤取名为“惬山堰”,或称“惬山”。 
     
    《汉书·沟洫志》对王延世堵口技术的记载比较明确,“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竹落”即“竹络”,古代都江堰使用的竹笼,用来装填河中最为常见的卵石。所用竹笼的尺寸“长四丈、大九围”。 
     
    竹笼的编织有一定的技术要领,王延世所用之法与都江堰自古传承至现代的竹笼之法正是一脉相承。都江堰《笼工小唱》有歌诀云: 
     
    竹笼要想编得好,横四顺三谨记牢。四十多圈莫要少,稀了漏石装不饱。篾条要用丈二三,周围上下紧紧编。中空尺七长三丈,粗细大小配匀称。棰竹乃是加张性,大石才易装得紧。王延世堵塞黄河决口的两次成功,正是都江堰竹笼治水技术在黄河治理大业中的精彩应用,是黄河治理史上的光辉杰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用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筑材料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抗拉强度和柔韧性随着竹子的腐朽而下降,竹笼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维护的需要。 
     
    近代以来,价廉而又耐久的铁丝(也称为铅丝)笼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维修中脱颖而出,部分用于鱼嘴、钉坝以及护岸工程。与传统的竹笼相比,铁丝笼柔性更强,更耐久。 
     
    铁丝笼的使用还拓展到水利工程以外的建筑中,在一些需要渗水性强的地段比如防洪墙等工程使用,铁丝笼与浆砌石相比,既能够保证河堤有良好的透水性,又能在风吹日晒下使用多年。不用水泥,不打基础,就是这么简单的构造,石笼堤坝能长久地抗击洪水冲击,屹立不倒持久护堤,阻挡来自成千上万吨的水土和石料的压力。 
     
    本文编辑研究得到四川省考古院原院长赵殿增的指导,特此致谢。
    本文来源:华西都市报
    关键字: